《凡人修真:我有一颗通明道心》阅读最新章节
年轻男子全身止不住地轻轻颤抖,脸上露着一丝恐慌和几分不愿相信的神态。
他走上前去,缩起除左手的食指之外其余西指,把食指放在文武的鼻前,没有感觉到任何气息的流动。
他的脸上顿时流出泪水,一点点地往下滴。
过了一会儿,他止住心中的悲意,把文武的尸体费劲地转过来。
他看到文武的盘坐的双腿上有一个长形的颜色深重的玉石,看上去很古老。
他拿起来一看,上面写着“阴阳消长,运用之妙,存乎吾身。”
十二个篆书小字。
他想起师父有一个玉石总是随身带在身边,用布系着从来不让别人看。
他问师父玉石上是什么,师父告诉他玉石上正反两面用篆书刻着这十二个字和另外三个字,都是他们这一脉传下来的。
他问师父这十二个字是什么意思,师父说:“意思是阴阳的变化之道,若要把它运用得炉火纯青,全在于自己本身的本事。
这是我们这一脉千年秘传的心法,是老子的徒弟尊老子之言传给我们儒道这一脉的。”
他问:“我们儒道不是尧舜十六字心法吗?”
师父却说:“那只是那些儒生们想当然的从《尚书》中摘出来的,孟子不是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十二个字是从我们这一脉传下来的。
等我死了,这玉石就传给你了。
它也有两千多年了,你可要把它用布包好了,到时候再传给你的徒弟。”
想到这里,他心中的悲伤止不住如同海边涨起的潮水一重又一重不断地拍打着他。
这时他把玉石翻过来看,上面用篆书刻着三个字“人与道”。
他曾问师父那三个字是什么字,师父只是说:“那三个字儒佛道可用,但儒佛道仅仅把他当做唬人的手段;人人可领悟,但人人都会轻视它。”
刹那间,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道容纳万物,人在道中;人能知能行,道依人施。”
年轻男子喃喃自语道。
他艰难地把文武的尸体背上身,一步一步地顺着山阶往下走,他与身后石阶的距离越来越远,脚步离山下地面越来越近……文武死后,魂魄慢慢地离开身体,他看向年轻男子,欣慰地笑了笑。
这时一道青光向他冲来,青光后面跟着两个金光闪闪的身形。
待三团光芒在他魂体前停下时,他这才看清三者的形貌。
青光是一头青牛,金光是两个老人,一人神态略有刚毅,一人神态甚是温和。
青牛打量着他,后面两个人笑了笑。
还不等他开口言语,青牛说:“你就是文武?”
他开口说:“是。”
青牛问:“你怎么证明自己是文武呢?”
后面二人听到此话,嘴上笑着,想看文武如何回答。
文武反问:“你怎么证明自己是一头青牛呢?”
青牛道:“你牛爷爷,不,你牛哥。”
青牛急忙改口,心虚地看了一眼文武,“我不需要证明,我就是一头青牛。”
文武说:“我也不需要证明,我就是文武。”
青牛后面二人听到后哈哈大笑,同时开口对青牛说:“青牛你被套进去了。
你不需要证明,他也就不需要证明。”
青牛反应了过来,牛唇张道:“哼,你们儒道就是心眼多。
好了,我不跟你计较,我大青牛有大量。”
“青牛,我们带他走吧,老聃先生和孔丘先生还在等着我们。”
二人开口说,准备向前带着文武走。
青牛对文武说:“你坐在我背上吧。”
二人表情十分惊讶,看着青牛。
青牛眼里甚是得意,看向二人:“嘿嘿,惊讶什么,你们没坐过吧。”
二人略微笑笑。
文武坐在青牛背上后,神态刚毅的一人伸手一张,青牛的身上便出现了一圈气罩,裹着他们两个,青牛带着文武向天上走去,两人在青牛左右两边并列而行。
文武开口问道:“不知两位如何称呼。”
右边神态温和的一人开口:“我是荀况,至于左边的那位,你能猜出来。”
神态刚毅的一人说:“不用猜,孟轲。”
“二位先生好!”
文武打招呼道。
青牛说:“文武,你可能猜出这气罩是什么?”
“浩然之气?”
文武试着说。
青牛疑惑:“你怎么知道?”
“孟夫子不是说了,吾善养浩然之气。
且这气是从他手中绵延不绝地出来的。”
“怪不得主人说你足智多谋。”
青牛说。
“那叫灵活运用,不是足智多谋。”
文武说。
“我的意思是你有智慧,怎么听不懂牛话呢?”
青牛脸上露出一幅牛不被理解的表情。
他们一行西个行进中相互说道。
银河系边缘,老聃和孔丘在等着他们。
“他们西个说的你都知道了吧。”
老聃说。
“嗯。
他虽有智慧,但他所学太杂了,我怕他走不出自己的道来。
毕竟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
孔丘说。
“谁当初不是历尽千辛万苦,经过千锤百炼呢?
再说他的道我们未必看的准,而且太上比我们看的远。”
不久后,他们西个到了两人身前。
“老聃,人,老牛给你带来了,该走了吧。”
青牛道。
“不急。
孔丘,你想问就问吧。”
老聃笑呵呵地说着并看向文武。
孔丘向前一步,向文武问道:“你的道是什么?”
文武看向孔丘:“先生可知主观与客观?”
孔丘、孟轲和荀况三人口中念着“主观与客观”这五个字。
孟轲颇有兴趣地说:“主观是人,客观是道,是吧?”
文武说:“是。”
孔丘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只有人能够思考觉悟,而道是无为无情的。
也只有人能弘扬道,道不能弘扬人。”
荀况突然说了一句。
文武说:“两位夫子说的都有道理。
但是我的意思是人与道是相互依赖的,不是对立的,也不是任意一方为主。
人在道中,道依人施。
主观的人依赖于客观的道存在,客观的道依赖于主观的人被认识与实践。
离开了道,人就不存在;离开了人,道就不能被认识与实践。
因此人与道应该并重,不能偏废。”
“看来太上选你是有原因的!”
孔丘感叹道。
“走吧!”
老聃说。
顿时,他们六个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