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青春如此短暂》阅读最新章节
不久前有一位A博士来找我。
一年前取得博士学位后,他便辗转于各 校从事讲师的工作,过着平静的生活。
不过,近来有一家大企业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想将其吸纳,这家企业承诺了丰厚的报酬,而且自身也有着优良的企业文化,对人才有很大吸引力。
A博士本人之前的理想是要成为教授,但周围人并不认同他的想法,都全力劝他去这所企业,生活中突然多了这样一个选择,A博士感到十分犹豫和苦恼,这就是他来找我面谈的缘由。
近来有关大学助教和讲师自杀的消息层出不穷,社会舆论甚至认为讲师是当今最危险条件最恶劣的职业之一。
我做过两年的讲师,一路走来,深知这一工作的艰辛程度。
对年轻的博士来说,假如一学期讲三门课,每月的收入也才只有120万韩币左右,而且假期要停课,没有收入,保险之类的福利更无从谈起。
平时遇到一些特殊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还要承担起教学之外的许多琐事。
最近,虽说出现了博士后以及讲学教授制度等新措施,年轻的博士们的待遇算是有了很大改观,但对于曾经投入大量学费与时间才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才来说,这种待遇还是有些屈才,投人产出比严重失衡。
然而对于讲师(博士)来说,相比恶劣的薪资待遇以及劳动剥削,更让他们苦恼的是达到成为教授这一目标的机会实在很渺茫。
大学医院的住院医生和司法研修院学生的工作环境和薪金待遇也不是很好,但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较大的关注,是因为他们只要跳过这一踏板就能成为正式的医师和法律从业人员。
大众普遍认为,这种程度的牺牲是必要的,生活暂时的惨淡也可以忍受,因为他们成就梦想的几率很高。
但讲师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从讲师成为教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教授的编制本身就不多,要等到自己从事的专业出现教授职位的空缺,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即使出现了空缺职位,众多排队等候者的竞争激烈程度也堪比孤岛求生。
用“最终可以成为教授,暂时先忍忍吧”这种话来安慰自己,实在有些自欺欺人。
现实如此残酷,我实在不忍心劝说A博士拒绝大企业的邀请一那个企业可是许多人都很向往的地方,机会实在难得。
但我咬着牙向他说了这番话:“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究竟多么渴望成为教授?符合你专业的职位究竟何时才能出现?这个谁也无法保证,在这之前,你的生活一首都安定不下来。
如果你己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一心一意只想教书,并且有信心跟随自己的激情,那么,你可以拒绝这次机会,再作等待。”
我看到A博士一首紧咬着嘴唇,看上去很为难,他表示要回去再考虑一段时间。
可第二天,他就来找我了。
“我己经拒绝了那家企业的定。
那家为他提供顾问一职的大企业,是年轻人都无法拒绝的理想之地,这样“可靠”和“稳定”的职位,理应接受才对在公司积累实战经验的同时,等待教授职位的空缺,才是看似最合理的决定。
但A博士与我都深知,一旦踏入公司的大门,就很难有时间再去写论文,更不要说积累讲课的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与教授这一目标职位渐行渐远。
A博士有许多下海的前辈,也曾抱有先进公司再等待以后任教的心态,但现在大多都己经放弃了成为教授这一曾经的理想。
不是说一味的等待就一定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特别是我们从事的这一专业,学术影响力有限,能够获得教授之衔的机会也不多,任何人都不能给你一个明确的时间,比如一年或两年后名额就会批下来,甚至连大概的时间都无法推算出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获得教授的职位其实也并非多么了不起。
虽说眼下还有一些优势可言,但从职业角度来看,魅力己经大不如前。
事实上,如果能进入大企业展示自己的实力并升职到领导层,在商场有一番作为,也许是相比教授的虚衔更加成功的人生。
但A博士做出这一决定的理由只有一点,那就是他想在大学教书的愿望非常强烈。
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A君经历了长期的助教生活,吸引他的并不是教授这一职业有多大的魅力。
只是在讲坛上,与学生们分享自己学问的过程是如此快乐,是值得自己毕生去追求的,A博士正是为这种快乐做出了“愚蠢”的决定。
渴望的力量是强大的。
它的强大体现在不以世俗的眼光作为标尺来衡量对与错,而是以自身价值的体现、热情和满足感作为基准来衡量自己的人生道路。
那些选择了布满荆棘、充满艰辛之路的人,或许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将成为众人仰视的榜样。
而那些每一瞬间都做出看似最合理、最优化决定的人,聪明一时,最终未必能够得到最好的结果。
因为他们没有来自心底渴望的力量,感受不到它带来的快乐。
在大学教书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在选择出路时,会紧跟社会的流行趋势。
可笑的是,这种趋势常常和热播的电视剧发生关联。
比如,以飞行员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如果热播了,第二年航空学科就会变得十分热门。
即使电视剧的主人公是一个面包师,相关专业也会跟着人气暴涨。
这种流行趋势看起来有些荒唐。
当然,我对这些不同专业并没有什么偏见,但选择专业毕竟是选择自己一生的从业方向,不从兴趣和自身条件考虑,仅仅草率地以电视剧作为参考,看主人公很风光就一窝蜂地选择某个专业,必定要出问题。
进入大学后同样如此。
上世纪90年代末,去美国留学学法律的风气兴起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变为考取美国注册会计师的热潮,最终留学的热度不断下降,学生们又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国内。
最近,工科、医学专科大学的报名率逐渐攀升,文科方面,法学院的热度一首不减。
在此,我不是说律师和医生的职业有多么糟糕,而是想说,很多人做选择的时候并非是跟着心底的渴望前行,而是从众的心理在作祟。
盲目跟随别人的道路,即使选择了安定、高收入的职业,内心也往往会很空虚。
因为那不是你所热爱和感兴趣的。
③年轻人应该跟着希望前行,跟着梦想前行,跟着激情前行。
激情的英文单词“passion”出自表示疼痛的“passio”。
没错,激情总是伴随着痛苦。
那份痛苦来自放弃,来自为实现梦想而舍弃暂时安逸的抉择。
苹果的前任CEO 斯蒂夫·乔布斯曾经说过:“活着只为改变世界。”
他的话可谓道出了成功的真谛,没有对事业的极致追求,人便不可能获得持久的成功。
只可惜,大多数人并不能理解成功、金钱与内心渴望之间的关系。
不知A博士听没听说居昌高中的“择业十诫”,他己经用切身行动来诠释并实践着这一诫命。
我相信他会比自己预期的更早实现梦想。